CN EN
首页   /   新闻   /   展览与活动   /   正文

分享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成功举办“设计与城市更新”研讨会暨DESIS中国2023年会
2023.11.30

 

2023年11月25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成功举办了“设计与城市更新”研讨会暨DESIS中国2023年会。来自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建筑学院、中央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北京行政学院、同济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等多所院校,以及北京回龙观街道、学院路街道,愿景集团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更新”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分享与圆桌讨论。会议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工业设计系教授刘新主持,米兰理工大学荣休教授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做了主旨发言,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院长马赛教授为大会致辞。

马赛院长讲话

刘新教授主持

“城市更新”不仅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重大战略,是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也与个体息息相关。当下的城市更新侧重于“存量空间”的改善与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已经深度融合。因此,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包含了建筑与空间设计、服务设计、社会创新设计等多个不同的专业领域,更涉及到社会治理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跨学科与跨专业的交叉与合作成为必然。 

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荣休教授,DESIS(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网络)发起人,埃佐·曼奇尼(Ezio Manzini)为会议做了主旨讲演,主题为“宜居的距离:关爱城市的场景”(Livable Proximity:the scenario of the city that cares)。 

曼奇尼教授结合自身三十多年来从可持续设计到为社会创新设计的研究历程,提出为邻近性而设计是构建宜居城市的关键。邻近性是曼奇尼教授即将出版发行的中文版新书《宜居的距离》的核心概念。曼奇尼教授指出,宜居的城市不仅仅是关于物理空间的设计,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能够相互接近,并具备互相关爱的能力。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贯穿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他强调,提出为邻近性而设计并非是要回到传统的封闭社区,而是希望我们共同设想一种新的邻近性场景。值得注意的是,关爱无法直接被设计,设计师能够做的是通过巧妙利用空间、服务、技术的混合手段,为人们创造更多相遇、交流、集体行动的机会与能力,促进邻近性系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曼奇尼教授认为,充满关爱的城市不会自然形成,它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所处的“附近”出发,通过日常实践中的社会创新、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以及为邻近性而设计的思考,与身边的人共同行动起来,才能逐步实现。 

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副教授谈小燕做了《从共生大院到共生学院路》的主题讲演。

谈小燕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时代要求。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下,针对北京城市更新的特点,谈小燕分享了自己以专家身份,5年间深度参与并陪伴海淀区学院路街道的城市更新实践,将“石油大院”变身为“共生大院”的全过程。就城市更新中的三大难题,即如何达成共识、如何开展更新、如何可持续运营,介绍了学院路街道党建引领先行、多元主体参与、多功能空间营造、服务模式创新等实践经验。现任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郑鹏从街道层面总结了经验包与方法论,从社区到街区,在一线城市更新实践中,设计未来有机会在更多层面积极介入。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光介绍了回龙观街道的城市更新经验。

冯光从城市政策实施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回龙观的区位特点。针对回龙观街道青年人群占比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口特征,冯光介绍了一系列以辖区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更新项目,强调文化挖掘是回龙观街道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摸索出的重要经验,例如将龙域街区的玉光寺活化利用为城市会客厅,提供多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间,组织丰富的市民活动等。冯光在城市更新工作中总结出项目制、导师制、协商制、报道制等机制创新路径,也期待未来有更多设计师走进社区开展调研与实践。 

愿景集团设计总监罗金晶分享了《城市更新视角下,空间+服务的愿景实践》。

罗金晶从企业端的经营视角出发,以北京市劲松社区为例,详细介绍了愿景集团如何作为社区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和供应商,构建了满足市民需求、回报机制合理的完整社区生态系统。她提到,从前端的资源摸查到后端持续运营,项目全程都需在政府引导下,统筹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不断动态调整,将复杂的社区更新转变为可复制的服务型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由社会学、心理学、社工以及设计专业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以机动灵活的方式协作完成调研、观察、沟通、评估等工作。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生态设计研究所钟芳的主题讲演是《零碳设计的社会模式》。

钟芳博士从系统设计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生态设计研究所在福建省顺昌县进行的城市更新项目。她详细阐述了设计师如何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重路径,将宏大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项目前期,设计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选取了资源与能源、建筑与规划、交通系统、食物系统、社区服务、垃圾分类与回收等六个切入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愿景设计。钟芳博士强调,这些切入点不仅关注了零碳目标的实现,也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设计团队通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启了设计师、政策决策者、当地社区间的共创行动,并且在宏观层面的服务系统规划之外,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培养居民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居民的行为转变。在自下而上的设计之后,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整合与节点设计,为未来的愿景实现提供了支撑。

钟芳从系统设计的视角出发,介绍了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生态设计研究所在福建省顺昌县进行的城市更新项目。她详细阐述了设计师如何将宏大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项目前期,设计团队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选取了资源与能源、建筑与规划、交通系统、食物系统、社区服务、垃圾分类与回收等六个切入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愿景设计。钟芳强调,这些切入点不仅关注了零碳目标的实现,也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设计团队通过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启了设计师、政策决策者、当地社区间的共创行动,并且在宏观层面的服务系统规划之外,还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培养居民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居民的行为转变。在自下而上的设计之后,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整合与节点设计,为未来的愿景实现提供了支撑。 

上午

谈小燕主持上午场的圆桌讨论。

上午场圆桌讨论

曼奇尼教授表示,尽管大家身处世界的不同地方,但都在城市更新领域努力促成改变。然而,仍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崔笑声副教授圆桌讨论发言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崔笑声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指出在关注“附近”这一概念时,同样值得思考的还有“边界”。它们层层叠加形成了既复杂又具体的城市边界系统。而在边界之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真实生活,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

管沄嘉副教授圆桌讨论发言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管沄嘉提到,城市更新具有多个层面,包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宏观战略规划,同时也与个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环境艺术设计关注人的行为活动。针对于人的必要性活动,我们需要解决问题;针对于非必要性活动,我们需要激发兴趣并创造体验,并在城市更新的多个层面展开合作。 

谈到项目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时,罗金晶指出企业在城市更新业务中面临着资金和经营压力。企业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模式、聚焦业务方向、细化工作内容,以应对这些挑战。

下午 

下午场的主题讲演包括5个主题讲演,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无锡、广州的建筑与设计专家分享了在城市更新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的发言主题为《走向可持续社区更新》。 

刘佳燕作为多年从事社区规划研究的学者,从宏观角度系统性地介绍了城市发展全面转型背景下,从城市更新到可持续社区更新的演进历程与重要价值。身为多个社区的责任规划师,她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提出社区更新应遵循主体性、公共性、综合性、永续性的原则。刘佳燕进一步强调,“共益”是推动社区持续改善的关键路径之一。因此,在更新实施过程中,为公众赋能的参与式社区规划设计工具、跨学科和跨行业的协作机制,对于支持可持续社区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魏佛兰、吴端分享了城市更新的上海实践。

魏佛兰介绍了“T-因子”国际合作项目,并提出“城市再生”的概念。她强调,“再生”不仅仅是提升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构建由设计、组织、管理、治理、资金、监管等方面组成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探索非人类中心的设计定义与设计方法论,以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包容的城市发展。

吴端介绍了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在上海市开展的多个项目,如“游牧计划”、“串门儿”、“社区万象”、“社区中的课堂”等,并总结出32个可以用于承接新活动的地点、23个介入社区的具体措施、12个具有潜力的创新模式以及3种有价值的创业方式。两位老师的分享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中央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建筑学院教授侯晓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社区微花园”的建设,她的发言主题是《微更新微改造——微花园生活美学营造》。

侯晓蕾从公共空间设计专业的角度介入城市更新议题,提出在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的5个设计路径。她系统性地介绍了团队在史家胡同10年来渐进式开展微花园更新的全过程,其中体现了人文关怀、无障碍、参与式、低造价、规模化、可复制等行动特点。团队不仅构建了数据库,与公众分享实践经验,还通过建造微花园示范中心,推动模式和机制的创新。处处都有微花园是侯老师团队与居民们的真切期待,10年间的实践与理论思考展现了推动改变所需的专业热爱与时间投入。 

四川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环建学院副院长黄红春以《边际效应》为主题,介绍了城市更新与生物多样性设计的融合。

黄红春从对边缘、边际、边界三个概念的解析出发,引出了她对城市更新议题的理解。她立足于重庆山城的独特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点,将都市农业、文创开发、自然保育、科普教育等主题融入城市更新议题。她的诸多设计实践展现了对于生物、人和环境的关怀,例如重庆美术公园、九龙滨江生态艺术廊道、森美术馆、都市社区可食用花园等项目。这些项目体现了如何在亲生物设计的主题下,重新构建城乡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讲师董玉妹以《过渡型社区的养老等服务设计探索》为题,介绍了以城市更新为主题的教学实践。 

董玉妹的分享聚焦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过渡型社区,介绍了基于真实社会问题所开展的设计教学课程与实践项目。其中,“院忆”是在拆迁安置社区中为居民运营闲置空间提供支持的服务设计。在无锡谈村村改项目,董玉妹分享了如何通过设计幸福小菜地的服务模式,缓和矛盾,在保留乡土情怀的同时,将社区种植区作为促进老年社交、党建活动、代际参与的示范点。董玉妹的教学实践展示了设计如何通过构建物理层面的邻近性,将矛盾点变为宜居生活的助推器。 

广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工业设计学院副教授李健介绍了《公共文化赋能社会治理的广州实践》。

李健介绍了在广州的3个不同类型社区中开展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他强调自己是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项目的代言人。这些社区各有特点,但基本遵循建立关系、共创品牌、培育机制的工作流程。李健指出,在基层多元主体的协作中,具有创造力、趣味性、高可视化、有显示度的艺术行动与设计思维是编织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有利于发挥地方资源让村民产生获得感与文化认同,并且建立起可持续的机制,最终形成多方协力合作的治理网络。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巩淼森主持下半场的圆桌讨论。

下午场圆桌讨论

蔡军教授(中)圆桌讨论发言

谈到如何理解城市更新对传统设计学科带来的变化,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蔡军提出了共益、融合、温度三个关键词,来分享他的参会感受。首先,蔡军强调了设计的“共益”属性,他认为设计者应从课堂走向真实的社会,与不同的主体进行跨界合作。其次,他提到 “融合”,好的设计师不应只关注中心区域,而应更加重视边缘地带。只有充分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的群体和社区,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进而构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共同体。最后,蔡军强调了设计的“温度”。他认为,这是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设计师应该带着爱和温暖去连接社会关系,让设计更有情感、更有温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张军副教授圆桌讨论发言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军强调,城市更新与传统设计领域的差异在于设计尺度、设计链路等方面发生了变化。因此,设计师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刘佳燕指出,专业分工是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面对当今的复杂问题,从设计到落地,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而不是任何单一学科能够完成的。社区规划需要的是超知识体系的视角与综合能力。 

吴端提到,当前学科间的壁垒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设计师作为协调者和策动者的角色,需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应对复杂问题和多元合作,才能更好地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候晓蕾分享了10年间对城市消极空间积极化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探索出跨界合作中的两条可行路径。首先,她提到从完成点状项目转变为探索可复制模式。其二,她在自发性的项目研究中形成品牌,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打造出具有影响力和可持续性的实践模式。 

黄红春从设计教学的角度指出,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进行设计和实践的关键一步。此外,在跨界合作中,重新思考谁为主体以及设计师与非设计专业参与者的角色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思考有助于建立更为平等、有效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潜力。 

董玉妹指出,共情力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之一,它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诉求,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也可以作为设计师理解社会问题的工具。通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李健强调了连接人的重要性,并指出这并非易事,需要多种动力才能驱动。他提到艺术可以引导意义的产生,认为通过艺术的方式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李健也指出,虽然工业设计思维在后现代转型期未必能够完全应对社会挑战,但它可以让设计师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因此,设计师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圆桌讨论的最后,曼奇尼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过去20多年中见证的中国从高速建设转向城市更新的历程,以及在会议中了解到的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具体案例。曼奇尼教授强调,面对复杂的系统,我们需要以垂直的学科知识为基点,同时也要培养用时间和关爱去构建连接的能力。 

全体合影

会议现场

“城市更新”是一个很温暖的话题,相对于以往宏大叙事的设计思路,嘉宾们更多在讨论“附近”、社区和邻里,讨论如何通过设计创造新的连接、沟通与多样性。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听众,其中不仅有设计院校的师生,更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城市更新从业者。会议嘉宾的分享视角不一,且均具有实践的深度,为听众带来高水平的学术分享。

(图、文:组委会)

网站: www.decubicled.com 版权所有© 2023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 澳门太阳集团官网www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100084

网站: www.decubicled.com 版权所有© 2023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 澳门太阳集团官网www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