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0年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
所表达的是“中国的中国”,
那么透过2015 年世博会的中国馆,
我们想表达的是一个“世界的中国”。
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是一个田园牧歌般的存在。
通过展馆南侧的小径,
和一条缓缓下行的坡道,
走入一片LED灯柱铺成的麦田。
▼
以“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为主题,
最初建筑设计负责人陆轶辰脑海中,
浮现出是一个温暖的画面:
有青山绿水,有金黄的田野,有放牛娃,
一派现代人久违的田园牧歌景象。
▼
中国馆通过城市与自然天际线的饶和,
以及波浪形屋顶和金色“麦田”,
头顶一片巨大而轻盈的波浪形穹顶,
斑驳的阳光透过竹板编织结构的缝隙,
洒落在整片“大地”和金黄色的“麦秆”上…
传递出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农业文明。
其开放与亲和自然的姿态,
更呈现出一个崛起大国的好客。
▼
进入展馆的二层,回望走过的路途,
才发现刚刚穿过的,
是由 2.2万 根 LED“麦秆”,
铺成的 350 多平方米的金色麦田。
所有灯柱同时进行 “震裂” 图像播放,
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令人震撼的画面。
唤起的是人们对这个国家深厚的农业文明,
对于土地最本真的亲近与向往。
▼
“田野”是中国文明的基础,
也是中国文化的来源。
“希望”则代表着中国梦,
代表着上层建筑的愿景以及对未来的掌控。
山水和城市天际线的结合天、地、人、和的哲学理念
设计团队选择了北京和桂林这两个城市
将山水的融合的概念进一步延续与扩散
北京 CBD 的城市天际线,
桂林独特的山水天际线,
绕和在一块,进行了重新的分裂、组合,
最终形成了眼前的轻盈波浪形屋顶。
▼
“天”—也就是建筑的屋顶,
是一个“三明治系统”,
由下往上依次是胶合木结构系统、
PVC 防水系统、竹板支撑系统、
和最上层的竹竿编织遮阳系统。
这是个“三明治系统”屋面结构,
在世界上都是相对前沿的概念,
也是整个中国馆建筑技术最复杂,
施工难度也最高的一个设计。
▼
从整个中国馆的南侧看过去,
会看到一个自然天际线的波浪形态,
从中国馆的北侧看过去,
则可以看到一个城市天际线的形态。
南北边姿态和呈现画面的截然不同,
也成为这个建筑最吸引人的地方。
▼
中国馆在组织上既注重个体与群体,
也注重群体与群体以及整个环境的和谐关系。
“天、地、人、和”的理念,
贯穿呈现在观者的眼际、耳畔、头顶和脚边,
中国人几千年从自然中摸到的规律,
以及和自然、 和老天进行对话的方法,
是只属于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概念。
看见一个“世界的中国”宽容、谦卑、平易近人的姿态
在中国崛起既成事实之后,
中国馆传达出一种更加宽容、谦卑,
也更加平易近人的姿态。
它就在这里,欢迎任何人到访。
▼
这里没有台阶,建筑也不是真正的坐北朝南,
南、北立面都以开放的姿态欢迎不同的人进入,
有大量可以互动的展陈和亲和的景观,
有大台阶让人们可以席地而坐,也可以在其中徜徉。
▼
大量取消幕墙让自然风可以吹到整个空间中去,
不借助人工外力便实现了内部空间的冷却。
使用 1052 片竹板编织而成的屋顶,
为室内空间提供了大量遮阳的阴影空间。
只是在重点的区域使用了空调,大量减少了能耗。
中国馆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低能耗作品。
▼
“这就是我们新一代的建筑师想传达给世界的感受。
建筑需要承载的不单是非常宏大的命题和力量,
也可以通过空间和设计的细微之处
传达出中国文明中更加精微的东西。”
“如果说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表达的是‘中国的中国’,
2015 年世博会,我们想表达的则是‘世界的中国’。”
提供:中国馆建筑设计负责人
陆轶辰
转载自:INTERNI | 2015米兰世博会001
文:李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