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   媒体美院   /   正文

分享

清华美院贾京生教授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获得优秀项目接受采访
2019.09.29

采访者:

中国文化报记者:连晓芳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李罡、姚宇航

受访者: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负责人:贾京生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组成员:贾煜洲

时间:

2019年5月21日

地点: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B364工作室

贾京生接受采访。贾京生(中),李罡(右),姚宇航、连晓芳(左)

贾煜洲接受采访。连晓芳(右),李罡(中),贾煜洲(左)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姚宇航(左),中国文化报记者:连晓芳(右)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李罡

一.为坚守民族文化根脉存志

记者问:

1.听说您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结题获得优秀项目,请您谈谈项目研究的概要情况?

贾老师答:

我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是2014年获批的,项目组成员有贾煜洲(北服教师),赵雪园、黎光辉(硕士毕业已工作)。按计划是2017年12月结题,但延期到2018年9月结题。原计划以25万字专著稿结题,实际完成60余万字专著稿,结题获得优秀项目。原计划是4篇研究报告、1篇论文的阶段成果,实际完成10篇发表论文。核心期刊2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设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5篇,美学杂志与书籍收录3篇。其中,6篇论文获得优秀奖,1篇论文获得二等奖。这就是整个项目概要情况。

我这个项目的研究重点与核心成果,是考察、记录、整理、研究与撰写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中的工具材料、制作工艺与技艺。对防染工艺中图案设计方法、图案内涵与形式、生活应用方法与艺术审美方式,展开田野考察、理论分析与系统解读,目的是为留下少数民族的防染工艺、文化根脉、村寨乡愁的做出一些记录贡献。项目研究方法,是以人类文化学的田野考查为基石,以足行万里路获得的一手资料为重点,以生态文化学分析研究为手段,以综合研究、比对研究为方法,对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进行考察、记录、整理、研究。我想这个项目研究成果,可以说是首次做出了较详细记录、较深入研究与较系统阐述。

贾京生主持《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优秀项目

贾京生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专著稿,60余万字

2011年8月考察云南屏边县苗族蜡染(右:贾京生)

记者问:

2.您这是超额完成研究计划呀,通过您的介绍我也大体上也了解了一些研究内容。在这我想问:在当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您研究农耕时代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有何特殊意义?

贾老师答:

宏观上有多大意义与价值,我不敢说,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全面、深入的整理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的专著。这既与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所独有的博大精深文化极不相称,更与其工艺文化所创造的独一无二的防染工艺智慧极不相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到来,中国经济强盛、旅游业发展与农业人口城镇化,少数民族传统防染工艺文化已经受到巨大冲击而频临失传。所以,记录、整理、摸清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遗产家底,尤其是记录、保存少数民族防染制作工艺的文字资料与图片影像,研究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的价值、传承现状与当代保护方法,使少数民族防染工艺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显得意义重大、刻不容缓呀。

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状,从民族文化价值角度来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中有很多的高超智慧、精湛艺术、丰富样式,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把这些智慧、艺术、样式、精神,记录、整理、研究出来,不能让这些珍贵的遗产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我们手中丢掉,而应该使这些成为中国文化多样性之一中的精髓,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奇葩。还有,面对这些珍贵遗产,还可将其提炼或转化出来,用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里与艺术创作中。所以说,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需要我们去挖掘其精髓、探索其智慧与汲取其艺术,尤其要传承民间艺人中那种工匠技艺与执着精神。学习那种执着精神、那种淡泊名利的研究与所做事业的精神,而不是当今信息化时代那种浮躁性的快餐文化,那种既没有根又没有魂的东西。目前,国家提倡强调的四个自信,其中一个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化自信比其它几个更重要。如果一个民族文化都不自信了,就会否定自己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与民族工艺,也就不会自觉的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还会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当做包袱或垃圾。所以,现在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重新认识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工艺价值,需要挖掘民族文化、民族工艺中优秀与精髓的东西,挖掘民族文化的智慧与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民族文化以个性的魅力呈现给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少数民族染织“非遗”的方方面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很久远的价值。

2013年12月考察广西南丹白裤瑶粘膏染(右:贾京生)

二.为留住民族工艺智慧而立言

记者问:

3.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课题,其初衷是为了什么?您又为何如此的长期着迷、执着课题研究?

贾老师答:

这个项目研究的初衷与目的,决定着研究过程的长短与质量。研究的初衷,并不带有任何“功利心”。初衷是兴趣的使然,兴趣决定执着研究的使然。因为兴趣与执着的使然,不是无缘无故、无因无果的,而是被传统少数民族多样的服饰文化、精湛的手工技艺、丰富的艺术魅力所吸引,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还有,我觉得作为一位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有义务、有责任在这些传统民族工艺文化消失之前,赶紧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与保留下来,让民族文化之根、之脉与之魂,留下文字记载来传给后世的人们。初衷非常简单,这也是我的项目研究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些人是为了项目而进行项目研究,我是2010年评上清华教授的,2014年拿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

2015年8月考察贵州织金歪梳苗蜡染(左:贾京生)

我这个项目研究,确实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过程与研究积累,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也20余年了。当《蜡染艺术教程设计》在2002年、2003年先后评为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精品课程与北京市精品课程之后,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此课题教材的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实验创作与教材撰写之中,尽管因教学工作、学术会议以及社会工作的影响时有中断与间歇,但执著于《蜡染艺术教程设计》教材的研究与撰写毫不松懈。七个春秋转眼逝去,《蜡染艺术教程设计》在2010年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出版社出版(44万字),同年,也荣幸的成为国家级精品课核心教材。而2009年《民间手工蜡染技艺传承与应用》研究,申报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项目获批后,又历时3年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2012年结题获得优秀项目。当年又获得年度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文科出版基金项支持,2013年出版了58万字专著《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随着田野考察、科研方法与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研究项目接二连三的申报成功。作为项目负责人,2013年获得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柒牌非遗项目《广西南丹白裤瑶粘膏染工艺研究》,2015年获得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白裤瑶粘膏染工艺研究》,2016年获得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自主科研计划课题项目《贵州惠水布依族枫香染工艺文化研究》、获得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艺术与科学与研究中心柒牌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枫香染工艺比较研究》。2015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专著,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三等奖。这些项目研究,让我在收获了研究经验的同时,也反思与变换研究思路,探索更合理的田野考察方法。

这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之上,经历了长达13年之久的田野调查、资料收集、整理思考的积累。期间,考察了贵州、云南、广西、海南、湖南、四川6个省,深入到贵州省贵阳、乌当、白云、花溪、清镇、开阳、修文、水城、六盘水、钟山、盘县、六枝、遵义、安顺、西秀、普定、镇宁、毕节、黔西、大方、纳雍、织金、赫章、威宁、凯里、榕江、黄平、镇远、台江、黎平、从江、丹寨、荔波、贵定、龙里、独山、三都、平塘、罗甸、长顺、惠水、望谟、安龙等45个县市。云南省昆明、大理、巍山、永善、昭通、蒙自、元阳、屏边、文山、马关、麻栗坡、富宁、红河、开远、个旧等地。广西南宁、桂林、龙胜、融水、三江、那坡、田林、隆林、南丹、罗城、河池、百色等地。湖南省凤凰、保靖、芷江、怀化等地。四川省古蔺、珙县、筠连、叙永等地。海南岛省保亭、五指山、琼中、海口等地。考察的地域县、市共有89个。走访了近200余个村寨(有反复前去的)。调查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瑶族、白族、畲族、仡佬族、亻革家、西家等,涉足的支系有白苗、红苗、黑苗、青苗、红头苗、大花苗、小花苗、歪梳苗、偏苗、素苗、汉苗、白倮人、红倮人、白裤瑶、长衫瑶、青裤瑶、红瑶等等。拍摄图片12万余张,拍摄影像约560分钟,采访录音约640分钟,采访录音整理和文字记录文字10万余字。最终撰写出60余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研究》,今年结题并获得优秀项目。

2016年2月考察海南岛五指山苗族蜡染(左:贾京生)

在本课题的田野考察研究中,给我最震撼的感受是面对现存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当今时间“长度”,已经不是过去的时间“长度”,取而代之的是“遗忘”“消失”“灭绝”的速度、广度与深度,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也是最严峻“现象”与“现实”。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华与艺术特色之一的防染工艺,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大潮流中迅速的“被”陌生化、边缘化,甚至“被”彻底的遗弃化。所以我深深感到课题的研究是在与时间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的条件下,努力让“精华国粹”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得以系统、全面、深入的文字记录与影像存留。

记者问:

4. 中央提出传统文化振兴战略,您觉得对传统工艺技艺保护有怎样的意义?

贾老师答:

由农耕社会向着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临社会结构的调整、劳作方式的改变、各种文化的交融以及生活习俗信仰变化带来的改变甚至冲击,其中,最大改变之一,是工业化生产带来对传统手工工艺与手工技艺的冲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中央提出传统文化振兴战略,从价值判断、文化认同以及措施导向等方面做出了及时而准确的定位,并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在发展现代工业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国方案与趋势方向,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统文化振兴战略,有助于引领人们认识农耕文明手工工艺的价值,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工艺、民族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民族文化、工艺特色和历史积淀,对于传统手工艺而言,保护的首先是一个文化的空间、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特色,有助于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开发和严重破坏。

2017年7月考察广西融水枫香染

(右:贾煜洲)

三.为探索民族艺术魅力而践行

记者问:

5.您觉得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与服饰艺术的魅力在哪里?如何感悟与体验的?

贾老师答:

少数民族服饰工艺与服饰艺术的魅力,在于不同支系族群的工艺个性与服饰艺术的独特,形式上太丰富多彩了、太精美细腻了!内容上更是有文化的传承性、浓郁的人情味、厚重的历史感!先给您讲一个感人的故事吧,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传承特别好、社会伦理特清晰。比如黄平亻革家人结婚吧,通常有一个习俗,结婚必须要穿盛装,穿多少套件呢?通常是3、5、7、9套件,最少也要穿三件,裙子要三件,上衣要三件,这是她们的传统习俗必须穿单不穿双。那么怎么穿这3件呢?在这里显得极为有文化传承性,很讲究。不像汉族,穿着只要漂亮就行。第一件最里面,穿着奶奶做的服装,因为奶奶最贴心。第二件中间衣服,是最崇敬的人妈妈做的,是生她养她的母亲亲手做的。第三件穿在最外面的服装,是自己做的,是展现自己心灵手巧的服装。你看这三层服装穿着多讲究呀,多有文化呀!一层、二层、三层,最里面是奶奶送的服装最贴心,中间是妈妈送的最亲的人,最外面是自己的,就是显示自己的手艺多强、刺绣多好、蜡染多漂亮。这种敬祖之心、敬畏之心,这种文化伦理秩序,这种代际之间的人情味,这种家族族谱历史传承关系,就相当于我们汉族的家谱文化。可惜汉族家谱现在已经丢掉了,是吧?爷爷的爷爷我们已经不知道是谁了,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的?你看少数民族婚礼盛装三套件衣服,很好的体现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历史记忆。这是对内的关系,对外少数民族的伦理秩序也是很清楚的。小孩穿什么图案的衣服?待嫁的穿什么款式、什么图案的衣服?已经结婚了穿什么款式、什么图案的衣服,生了孩子后穿什么款式、什么样图案的衣服? 老年人穿什么样衣服?在少数民族服装中基本上能够体现出来。孩子的服装与图案,提示你要爱护小孩子。待嫁姑娘服装与图案,显示出是待嫁姑娘,小伙子可以追求她,服装上的图案符号非常明确。不在裙子上就在头饰上,总有一个地方会显示出待嫁姑娘。婚后的服装穿着,就不许穿待嫁服装与图案了。伦理很清晰,不能乱来。老年人是老年服装与图案,要敬重长者,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伦理关系,也是不同年龄段的审美关系。这些在汉族服装文化中全没了,所以说这就是越研究越觉 得里面东西太多,所谓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图案艺术“博大精深”,不是一个空洞的赞誉之词、哗众取宠之词,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体会与感悟。

对于服装款型与图案艺术,更是让人着迷。比如苗族的历史、习俗、信仰、文化、宗教等,都会在两个载体上反复出现,一个是苗族古歌,一个是苗族服装,包括服装图案,因为苗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服装是记载历史的媒介之一,通过服装款型、刺绣与蜡染图案来表现他们的历史。比如织金歪梳苗上衣袖子上的四道颜色,是代表着四次历史迁徙。第一道是迁徙到哪里,第二道是迁徙到哪里,第三道是迁徙到哪里。尽管现在颜色有点乱,但是,他说是代表了他们的迁徙路线,相当于文字记载。还有,她们服装上精美无比的防染图案,越传统、越老旧的越美。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图案在织金歪梳苗那里,细如毫发、精美绝伦;世界上最工整的蜡染图案在黄平革家那里,格律严谨、理性奔放;世界上唯一性的防染工艺,是白裤瑶、长衫瑶、中堡苗粘膏防染工艺。为什么说越老、越旧的服饰图案越好,因为一是老旧的传统图案,是经历了数代人打磨后的图案样式、图案布局、图案色彩,非常经典、非常精美、非常耐看,现代人如要将其改变,很难出现那种经典之美。二是老旧的传统服饰图案全部是植物染,色彩沉稳、含蓄、高雅,而不是现代化学染的那种艳俗、浮躁、刺目。传统的防染图案有形态美、材质美、色彩美,有匠心,有境界,有情感寄托。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的传统防染图案还有留有其形式,我们还能够通过直观的视觉来解读,而内涵之意、故事之美,大多数已经无法解读了。防染图案表现的是什么?有的她们可以说出来,有的也说不出来了。留存的防染图案越来越空壳化了,只是图案形式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啊。

2018年8月考察六盘水花苗蜡染

(右:贾煜洲)

记者问:

6. 贾老师您说的非常好,图案内涵研究刻不容缓呀。下面,我要问一问贾煜洲老师了,作为课题组成员,什么时候参加的?有什么感受与感悟?对你的专业设计有何影响?

贾煜洲答:

在我上大一时(2010年),第一次跟着他田野考察,后来每年假期都会跟着他一起出去。起初像一个跟随的旅游者,看着他们忙活,慢慢转变成了小帮手,帮忙去拍一些东西。我的专业是视觉传达设计,上过专业摄影、摄像课程。当他做采访时,我专门负责摄影与摄像。随着不断田野考察与学习,我逐渐被少数民族服饰美与工艺智慧所吸引,为少数民族手工艺人的工匠精神所感动。当我在2017年做研究生毕业作品时,选择了少数民族文化主题,以玻璃材料做了一个动态的声光电装置艺术设计作品,将多年的田野考察积累与少数民族图案中美的内涵与形式融合在一起,完成《梦幻苗语-蝴蝶妈妈》的系列作品,动态、立体展现了贵州苗族神秘、梦幻、美好的意境,希望通过作品引发观者情感的互动、文化的认同和心灵的共鸣,使这些即将消失的美丽图案为更多的人所知所感。当时,展场上作品效果非常好,很多人看后都加了我微信,问我这个作品后面还有没有继续的开发可能。我觉少数民族文化与艺术,对我的影响是出乎预料的巨大。

四.为研究民族非遗方法而耕耘

记者问:

7.继续请问贾老师,您曾提到做研究是从一个点到一个面,从点开始切入进去,然后是一个全面的展开,这个展开还有包括许多交叉学科,不光是蜡染工艺,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学科交叉的融合呢?

贾老师答:

就我的课题研究来说,无外乎是研究防染工艺是什么样、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防染工艺是什么样?就是要完整而准确的了解清楚。涉及到少数民族语言我们不懂,又无文字记载,这就需要腿勤一点,嘴巴快一点,时间积累长一点,手上记录多一点,脑子问题逻辑一点。防染工艺到底是什么?什么样?其实了解清楚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的社会里,需要甄别少数民族防染工艺链环节上与图案上的真与伪。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把以讹传讹的东西都去掉,才能准确而真实找到少数民族的防染制作工艺、图案以及防染生活用品。

然而,只研究是什么样还不够,还要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就会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比如涉及到民族学、人类学,涉及到设计学、审美学,涉及到思想观念与宗教信仰,涉及面广泛了许多,涉及到那么多学科该怎么办呢? 因为我是设计学、美学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分析什么是美,什么不美这是我比较擅长的。人类学对于我来说,随着我多年来的实地田野调查,慢慢会迎刃而解并学习到很多东西。实际上是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学习过程中研究。我觉得研究和学习也是一项逻辑关系,是紧扣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比较在意跨学科的东西。比如人类学,现在有文化人类学、技术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影像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等等,人类学中这些高度综合又高度细化的新学科是有道理的。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生物性和文化性的学科。但是,综合性的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那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技术人类学,在我研究的领域中就涉及到防染工艺制作,它是怎么做出来,这里面既含有技术学,又含有人类学。从技术人类学角度来研究它,和从工艺角度来研究是不一样的。工艺的背后与人类文化有什么关系?那就完全是不一样研究层面,所以说我是边干边学,学无止境。研究需要跨界,不跨界是不行的。从设计学、审美学或者美术学这几个领域慢慢扩展,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如此往复。我觉得做学问必须是一个漫长过程,如同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一定要长期积累。没有长期积累,就谈不上研究与教学。我经常跟我的博士生说:研究要坐十年冷板凳,但是现在都坐不住,心猿意马,我常常批评他们,他们体会不到我的状态。

贾京生介绍收藏云南彝族蜡染上衣,贾京生(右),连晓芳(右二),姚宇航(左二),李罡(左)。

记者问:

8.看到您的学术成果都是超预期计划的,计划专著稿25万字,完成的却是60多万字。计划论文一篇,发表的是十篇,还有两篇核心期刊,您能讲讲为什么能够超额完成吗?

贾老师答:

数量上的多与少,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出东西,要实实在在,要有分量。因为我觉得任何研究,都要细化、具体与深入。做研究忌讳抽象化和虚无缥缈,说大话其实是没有“内涵”的。比如说博大精深,讲到“博”,怎么才能体现“博”?我喜欢把它展开来,这一展开有时就收不住了。哪方面体现了“博”?哪方面体现“大”?“精深”同样也是。当然,这在我的专著稿中没有做出具体阐述,但我说的是研究方法。对于少数民族一件事、一个用品、一种工艺等,一定要深入解读出一、二、三来,甚至更多,而且还要找出证据来证明是对的。证据当然是越多越好,而且有时是越找越多,尤其是在田野考察研究时。所以,我的论著稿就超过原计划的字数,有时是没法控制的。但我想是“先多后少”为好,首先是要多,多的田野考察、多的积累、多的实践体验、多的信息渠道——即多多益善。在此基础上多的提炼、多的甄别、多的分析综合——即厚积薄发。我的看法是这样,对于别人来说“多”未必是好事,因多数人看得会觉得很累,但是,我的目标是尽量把它记录得更全面、更系统、更完整一些。比如防染工艺链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中间的环节越完整越好,这是我所追求的。第二个是越具体、越细腻越好,到底是怎么做的具体与细腻?这也是我是追求的系统、深入、具体的东西,需要准确的数据化、量化。如果这个工艺追问不下去了,那就到此为止;如果还能追下去,就一直追到穷尽为止——即打破砂锅问到底。所以,我总是想尽量多的把它(工艺过程)留存下来,这是我研究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即要完整、要系统、要深入、要落地,要落到实处。如果研究的问题不落地的话,就像是现在的论文,通篇抛大而空的概念,实际问题都不解决了,或者是提一些新鲜的词、时髦的概念。像写文章似的,这一段要写什么,就要把这一段东西说得完整、说得自圆其说。

贾京生介绍收藏贵州蜡染百褶裙,贾京生(右),连晓芳(右二),李罡(左),姚宇航(左二)。

记者问:

9.您的回答内容已经超过我想问的问题。您提到这次课题是您历来田野调查时间最长、最深入的,去了大约有6个省市、45个县市,跑了那么多的村寨,采访了那么多传承人,有没有特别令人难忘的一些事情?

贾老师答:

田野考察中难忘的事儿太多了!如果从专业的、现存“非遗”角度来说,最让我难忘的有几个点。

第一个是从江岜沙苗寨,岜沙是号称中国唯一一个带枪的部落,有镰刀剃头的习俗,岜沙苗寨这个点让我非常难忘。这里的民族“非遗”保存得非常完好,衣食住行用的文化习俗都还存在。为什么说印象深刻呢?因为岜沙苗寨保存的防染工艺、服饰工艺、族群习俗非常完整,而这里旅游却是那么的发达,外来文化侵扰还是那么的严重,但农耕时代生活方式与工艺制作却保存得那么完整,它的完整性让我感觉非常震惊。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第二个是白裤瑶族群。在贵州荔波、广西南丹两省接壤的地方,只有这一地区有白裤瑶族群。这里和从江岜沙一样,农耕时代的族群习俗与防染工艺链保存得也是非常完整,从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画粘膏,从画粘膏染图案、制作服饰穿着,到生活中的族群习俗都还完好的存在着,他们自己族群意识、凝聚力极强,还有自己组织的白裤瑶研究协会,来做本族群的学术研究,我觉得非常好并让我印象深刻。第三个地方是云南麻栗坡的彝族。麻栗坡是在滇东南角的最边缘地带,说麻栗坡这个地名好像很陌生,其实,说到中越老山之战地方,大家都知道。离麻栗坡县大概有40公里,有一个彝族白倮人聚居的寨子叫城寨,开车大约7个小时才到,路况极为恶劣,很少有游客光顾。民族划分时将他们归为彝族,但他们自己认为是白倮人。过去白倮人族群意识、领地意识极强,从不与外族通婚。当我们进入到城寨时发现其族群文化保存得非常完整。尤其是蜡染服装,蜡染服装从婴儿开始,然后到小孩,再到青少年,一直到成人结婚,每个年龄段图案都不一样,可通过服装蜡染图案区分年龄差,但是整体上看,其蜡染图案又是“白倮人”这个族群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民族蜡染图案多有工艺智慧和艺术个性,从头帕到上装,再到百褶裙,都是地地道道自己做的,其印象是极为深刻。相反的印象深刻是什么呢?千里迢迢去了以后,传统的防染工艺全都没有了,明明书中有蜡染记载的地方,来了以后很失望。工具是“刀枪入库”了,原用的材料全部是化学材料、化学染料,既没有了手工工艺,又没有了手工用品,族群服装还被汉族同化了,这是非常遗憾之事。如贵州麻江的畲族,文献中有枫香染工艺的记载,但是,现在其工艺与服装已经彻底找不到了。

贾京生介绍收藏国外蜡染实物,贾京生(右),连晓芳(右二),李罡(左),姚宇航(左二)。

记者问:

10. 听您讲这些,都觉得特别动人,您的积累太深厚了,特别有亮点,谢谢您了!

贾老师答:

谢谢您!谢谢您们三位前来采访!您过奖了,要不看看我收集的防染工具与防染实物?要不先看工具,我觉得防染工具都特别有意思。

贾京生介绍收藏的防染工具。左:姚宇航,中:连晓芳,右:贾京生

图/文:染服系贾京生提供

转载自:今日头条/消费关注

© 2024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100084

© 2024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