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首页   /   新闻   /   专题报道   /   教师专访   /   正文

分享

绘画系丁荭:在与画面博弈中“见性” 呈现与生命较劲的状态
2022.03.08

2022年3月8日至18日,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主办,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术馆、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绘画系承办的“见性——丁荭个展”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术馆展出,展览由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教授张敢担任学术主持,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绘画系主任文中言教授策划,展出了丁荭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0余件,较为完整地呈现丁荭多年来的艺术探索和学术面貌。

图片

丁荭   小蓝兔   纸本  180cmx90cm

2021年丁荭生长于江南水乡,早年就读于浙江美院附中,后毕业于中国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国画系专攻国画人物,对浙派国画有了初步感悟,之后到清华美院攻读硕士、博士,直至留校任教,一路走来,她既经历过严格的西方美术造型训练,也体验到了中国画笔墨的趣味。因专攻国画人物的缘故,在丁荭的创作中,无论是早期的“大人体”系列,还是近年来的没骨人物,“人”始终是她创作的重要媒介,她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感同身受地体悟着遇见的每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体,并以此为切入点反思生活,反思生命,反思人性。

图片

丁荭   酴釄为枕睡为乡   纸本   180cmx45cm

2019年除了对人的关注外,2021年前的七八年间,丁荭的创作主要聚焦于绢本工笔,她想象自己的绘画语言能充溢浪漫的诗情,也祈望作品能具有某种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我尝试着在绘画中去呈现一种具有生命感、天真意趣和古典诗意的氛围,并且能于画面中关注对诗意的营造。”丁荭努力找寻着属于自己心底的工笔世界,并在营造的虚静空灵诗境中注视着内心中的自己,以此传达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以及对人类归宿的追问。

丁荭担任着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绘画系教学工作,她任教的课程《白描人物(1)》被评为2021年度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校级本科生精品课程,《经典工笔花鸟》课程深受全院学生喜爱,出版的教材《中国古代经典名画解读——五马图与搜山图》荣登2021年3月浙江省委宣传部评定的好书推荐榜。参与完成了党史馆壁画创作任务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重彩画创作人才培养”等。关于教学理念,她曾在自述中写道:“中国画教学中需要时常提醒学生以专业的中国画技法从事绘画实践,因为很多学生对于中国画一知半解,并无情感,更无情怀,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的身教至关重要,并且将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艺术道路能走多远。对于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言,责无旁贷!”在丁荭开启新一阶段的艺术探索之际,《中国美术报》通过采访的方式,为大家展示她的创作教学理念及成果。

在和画面搏斗中认清自己

问:3月8日,您将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美术馆再次举办个展,关于此次展览的情况能否简单介绍下?与上次“万物静默如谜——丁荭个展”相比,此次展览有何变化?

答: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我自2004年以来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0余件,其中既有早期创作的素描,又有具有原始气息的“大人体”系列、追求象征性理想美的绢本工笔以及2021年最新创作的没骨系列,较为完整地呈现了我自2004年至今三个阶段的艺术探索与发展状态。

图片

丁荭   万物静默如谜    绢本   2016年

2014年在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的展览主要以我第二阶段的创作为主。以《万物静默如谜》为代表的那批作品相对比较古典,有点拉斐尔前派的感觉,画面试图通过梦境、白云、白马、女性头发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营造一种具有悠远诗意的理想化意境。这些物象,如《万物静默如谜》里的人与马,他们彼此依存又独立存在。这种物与物、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状态,在我看来有种宿命的孤独感,就像人与人之间很难交流的那种感觉。

图片

丁荭   《大人体》系列   纸本

2007年2021年,我暂停了这一系列,开始了没骨人物的创作,这批作品应该说是我早期《大人体》系列的延续。本科时期因专攻国画人物的缘故,我直觉地对人特别敏感,并尝试从中寻找能够触碰我神经的东西去表现,这才有了《大人体》系列中“放大”的人体和扭曲的躯干。从精神层面上来看,这些画面借用“人”这个图形为载体,通过丁荭与画面之间的拉扯张力,呈现正在较劲中的“人”的生存状态。2007年《大人体》系列作品在香港展出后,我忽然觉得要停一停了。随着对生命体验的逐渐深入,去年我又重新开始审视这批作品,并有了新的体悟。对我来说,绘画最可贵也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它的那种直接性特别难得。你可以通过笔、纸、颜料随心所欲地留下痕迹,释放天性,其种偶发性所带来的乐趣同样令人着迷。绘画本身是一种心性的表达。而这就是我当下的创作心态。

问:对于此次展览主题“见性”应如何理解?有人称“见性”为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对您来说它是指您目前的心境还是画面所追求的意境?

答:“见性”在中国画的评论语境中经常使用,如“明心见性”,意指中国画中的禅境。在我看来,绘画本身就是个人心性的自然流露,“见性”意指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只是与古人常在山林中“见性”不同,我是在自己的画里见到自己的本来真性。对我来说,我与画面之间存在着博弈的关系,我不仅在画画,同时也在和画面搏斗,和自己搏斗,在搏斗中点燃画面,在搏斗中认清自己。而如果我特别平庸地在画面上凑活,那就没啥劲了,就属于败了,我不能被它打败。

丁荭   朱老师 纸本  2021年

问:从第二阶段的绢本工笔到第三阶段的没骨人物,这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答: 其实第三阶段创作之初的人物具有明显的工笔意味,例如《朱老师》这件作品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很快画面就变得只见笔墨。在我看来,工笔画多重步骤程序的制作过程很容易抽离掉艺术家的感情,而直接涂抹减少了笔墨与纸之间的缓冲,可以通过更加具有表现性和书写性的语言传达情感。

展示丰富立体的人性 呈现与生命较劲的状态

丁荭  婆婆  纸本 180cm×90cm   2021年

问:您最新的一批创作希望塑造出一个怎样的群像?

答: 我这批作品中的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和社会属性的,他们中有清华美院的清洁工、我们课堂上的模特儿、外卖员……这些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身上的烟火气以及坚韧不屈的品质让我感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本身都不容易,他们值得被表达,我希望通过这些人像,透过表层展示人性本身的丰富性和立体感。例如《婆婆》描绘的是我的婆婆,我对她非常熟悉,通过这种形态造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老人身上那种挺拔的生命力和昂扬坚韧的精神状态。

丁荭 师傅 纸本70cmx50cm 2021年

问:这批人像的头部略做了夸张处理,这是您有意为之吗?

答: 从造型角度来看,中国画属于意象画,它从根儿上就给了艺术家自由创作的余地。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既经历过严格的西方美术造型训练,又深谙中国传统绘画意象的造型特点。故我的创作呈现出一种西方写实与东方写意杂糅后的面貌。

丁荭  兔子  纸本2  2021年

问:人物题材之外,您还创作了系列花鸟题材的作品。

答: 对我来说,鸟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亲近,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并不存在差异。我是把它们当成人来进行创作的。《兔子》描绘的是一只死去的兔子,而这个生命体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从它身上我能够看到那种跟生命较过劲的状态。既然我们活过,那会不会留下点活过的痕迹?

丁荭  地球访客  纸本  2021年

丁荭   燃   纸本   100cmx80cm   2021年

丁荭  解放鞋 纸本 2021年

作品是生命历程的凝结

问:您的作品《成吉思汗》中标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关于历史题材创作,在您看来如何削减历史所带来的隔阂感,避免作品“技艺精湛却难以感人”?

答: 深入生活、关注社会是历史画创作的前提,同时创作也是脑、眼、手、心共同协作的结果,我在创作过程中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在与画面博弈的过程中与之融为一体、感同身受,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我自己。在我看来,一件作品就是那段生命历程的凝结,里面有我的心理流动、情感波动、身体运动等。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这样的生命凝结?

问:创作之外,您还出版了《搜山图造型语言解读》《中国古代经典名画解读——五马图与搜山图》等著作,您是怎么看待艺术史上大师们的经典?

答: 首先,大师们的经典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在学画过程中,除了老师辅导外,其它就要靠这些经典之作,每张画后面都叠加着前人作品的影子,通过对作品的品评、赏读、临摹,它的一部分养分会自然而然进入我们的意识当中,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问:在创作中,您一直“在绘画的意义框架下寻求绘画语言发展的可能性”,结合您的创作实践,当下工笔画绘画语言发展的可能性有哪些?

答: 我只是在中国画的语境中做些可能性的探索,我的创作不能说是种创新,只是拥有属于我自己的独立价值。里面既有我对生命历程的体验,又有我的情感注入,对一个从事画画的人来说,我的使命是能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最鲜活的作品。

丁荭 火箭 纸本180cmx90cm 2021年

图片

丁荭 蓝衣大妈 纸本180cmx90cm 2021年

问:作为教师,可否分享一些您的教学理念?

答: 中国画有着丰富深厚的传统,从学习角度看,对于传统的品读、研习和临摹是学生进入中国画语境,了解和掌握基本技法的快速通道。因此中国画的教学以临摹课程居多,我希望学习能够通过临摹与古人链接、与作品链接,从中找到真正能够打动自己的地方,然后去激活它,生发出一些新的东西。这才是鲜活的、有意义的、属于我们的东西。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传统中走进去,再走出来形成符合这个时代的自己的东西。

问:您的展览恰好在三八节开展,可否从女性的视角谈谈对创作与生活的理解?

答: 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平衡好工作、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是很不容易的,幸运的是,我的艺术探索恰好与我的教学紧密相连,许多作品来自课堂的示范。同时,我也享受生活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情感上的一种调剂,它可以让我的创作以一种舒服的状态呈现。

图片

丁荭,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绘画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教育联盟专家委员,北京水墨画研究会副会长。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现代工笔画院、成都现代美术馆以及英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全国第四届壁画展等展览。出版作品集《学院水墨——丁荭》,出版专著《搜山图造型语言解读》,出版教材《中国古代经典名画解读——五马图与搜山图》,作品应邀刊登于《美术》《美术观察》等专业书刊。

 图:丁荭提供

来源:艺术家云课堂 有改动

© 2024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100084

© 2024 太阳成集团tyc33455cc

Baidu
sogou